几年前知道黄枢这个名字 ,还是在中央电视台"中华医药"、"健康之路"栏目中。后来 ,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刊载的弘扬中医文化的文章中再次提及他。
今年4月 ,中央电视台“东方时空”节目再次对他做了专题报道。
报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:一位年轻的农民工患了严重的颈椎病。他的生活已不能自理,随时有瘫痪的可能。他曾是所在企业老板赏识的员工。在后来的日子里,老板陪着这位员工四处求医 ,但都失望而归。当他们辗转找到黄大夫时 ,黄大夫一开始把他们错认为“父子”,肯定地告诉他们 ,能够治愈,但费用很高。
二人惊呆了 ,那位"父亲"痛苦的泪水和无助的表情深深打动了黄枢:“你这个做父亲的真不容易 ,治疗费用我给你减半吧!”
"我不是他父亲 ,他是我企业的员工。几万块钱对于我们这个不景气的小厂也十分困难 ,但我会再想办法。”这时黄枢才知道那位陪着患者的老人并不是他的父亲。行医多年,黄枢第一次碰到这样视工人为亲人的老板。同情、震撼、感动,黄枢决定全部免除那位患者的治疗费用。
经过实施针法微型手术和一段时间治疗,那位曾经面临瘫痪的病人彻底治愈了。病人的母亲接自己的儿子出院时,老人突然跪在黄大夫面前。黄枢赶紧双手扶起那位贫苦农妇,面对这两张刻满皱纹的沧桑的脸,黄枢感动得一句话也没说出来。
从此我记住了黄枢这个名字。
不久前路过北京某处,偶然看到“黄枢中医医院”的牌子 ,它唤醒了我的记忆 ,凭着一时冲动,贸然进去想拜访这位黄大夫。
但他没在,应东南亚一些国家邀请,正在那里行医。当他回国后,几次电话联系,都被黄大夫谢绝了:“我很忙,没有时间接受访问。再说,我只是在做着一个医生该做的,也没有什么好说的。“这种回答反而激发了我要见到他的兴趣。借帮朋友看病之机 ,终于促成了对黄枢的近距离接触 ,因此对他有了较清晰的了解。
黄枢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,后多年担任外科医生。1992年开始进行微型外科的研究工件,提出针法微型外科学的概念。经过大量的尸体解剖 ,提出了微型外科解剖学。发表《经络探源与争论》等相关论文多篇,创办针法微型外科学组。十几年来 ,开展针法微型外科 ,医治了包括美国、加拿大、德国、东南亚、香港、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患者 ,许多疑难杂症被治愈。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 ,出版了《中周针法微型外科学》40余万字的专著 ,受到了医学前辈、卫生部领导的积极评价和肯定。
黄枢创立针法微型外科学不是偶然的。首先 ,他有深厚的西医外科基础,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 ,西医外科的特殊优势自不必说;但它也有弊端和较大副作用,如创伤大、出血多、易造成感染 、给病人造成的痛苦大 ,相对费用较高。他努力探索减少这种弊端和副作用的途径。另外 ,黄枢深谙中西文化 ,尤其是东方文化,就医学而言,西医强调实证、局部;而中医注重整体,每一部分都是相互关联、不可分割的,强调辩证论治,在中西医各有优长中,他要把祖国医学的“优长”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。
黄枢教授本职工作是医生,但他又是个多才多艺的人 ,这些文化素养的浸润也是促成他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还在中学时代 ,他就读了大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,后来,又热衷西方哲学,读古希腊的柏拉图、亚里斯多德,看了培根、笛卡儿、尼采、叔本华的书。与此同时,固国|画、油画、飞书法。即使在今天医疗工作十分繁忙仍然抽空写散文、诗词 ,甚至还创作了一部带有科幻色彩的赞美自然和天人合一的剧本。这可能是黄枢先生每天高度集中精力面对自己的患者之余 ,最好的休息和精神调整。
黄枢教授说:“一个好医生 ,应当有信仰精神、求知精神和仁爱精神。”这些精神:也是对他个人最好的写照。他的仁心奇术不仅体现在一些领导人、名人患者的身上 ,也体现在广大普通患者的身上。